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考古人员在对赤峰市元宝山区高家台子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3500年至4000年前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文字。据介绍,考古工作队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考古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块刻划着“符号”的陶片,笔画简洁流畅,推测该符号是当时的祭祀用语。这一发现为探寻中国古代文字及甲骨文的起源等提供了新的依据。据了解,高家台子遗址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目前共发掘...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11日,中国经济网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谈文化”中,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表示,摸清我国文物宝藏“家底”,给保护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好传承创新工作。 据记者了解,2012年至2017年,国务院牵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3月8日,位于沧州黄骅市的河北海盐博物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并对近年来向博物馆捐赠文物做出突出贡献的曹竹林、程帅和尹伟三人给予表彰。 文博爱好者曹竹林两年前曾向河北海盐博物馆捐赠过汉代陶豆,经省文物局专家鉴定,器形硕大,豆柄上有篆文,为河北地区罕见,填补了我省同时期这种器物器型的空白,对研究黄骅市战汉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陶制工艺等具有历史价值。 就在前几日,齐家务同居村村民程帅、...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从汉唐时期的香文化从祭祀仪式中逐渐成形,到香被宋代文人视为灵感之源,从明代全民皆用,到清代被皇室视为重要的库藏物资。香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既取其芳香之味,亦有礼教之用,更是与上苍神灵的沟通之物。 巴黎当地时间3月8日18点,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巴黎池努奇博物馆共同策划与主办的“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在巴黎开幕。此次展览首次聚焦于中国香文化,观众将有机会理解和探索来自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
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刘玉珠表示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篇大文章,远不止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产品,或者进行一些文物开发就能完成任务了。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 杨濛 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作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您认为,通...
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刘玉珠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础,下一步要从四个方面来加强。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左)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 杨濛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础,也是红线和生命线,下一步国家文物局...
墨彩与浅绛彩历来被认为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彩瓷品种。然而本人在最近购得的一件清雍正墨彩山水图盘中,发现两者有密切的相承相继的渊源关系。 该盘直径5.4厘米(见图1),盘壁上下厚度一致,白釉肥润甜白,底足修整圆滑,呈泥鳅背状,上有淡淡的自然火石红;盘底有少许缩釉点细若针眼,深入胎骨;磕碰露胎处可见胎骨细密闪亮,犹如糯米。雍正细白瓷的特征一览无遗。盘上用极其细腻的墨线勾勒出一幅湖光山色(图2):...
越窑,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自东汉晚期烧制出完全成熟的瓷器至北宋末年的衰落,历经千余年的盛衰演变与更替,烧造瓷器历史之久,是我国的一大名窑。 在漫长的烧制瓷器的历史中,越窑出现了两个鼎盛期,其一是在西晋时期,其二是在唐中后期至五代时期。特别是在西晋时期,越窑无论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上都令后人赞叹不已。此时的整体动物造型和装饰类动物造型工艺盛行,且频频出现在陈设器、日常生活用器及随葬的明...
有关建窑“鹧鸪斑”纹饰的记载最早见于陶谷(903—970年)所著《清异录》一书,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此后多有诗词赞颂,如“建安瓷盏鹧鸪斑”等。“明清前后,一些古籍方志中仍有鹧鸪斑盏的记述,然由于少数文人以讹传讹,或添枝加叶,兼之晚后几乎不见鹧鸪斑盏的出现,因此直至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建窑鹧鸪斑盏的具体形状仍有不同说法...
以线条刻画出方形、圆形、菱形、花瓣形等形式的栏框,所谓“辟圈栏之法”,称作“开光”。古代建筑在开窗的影响下,陶瓷纹饰才有了这种借题发挥的艺术表现手法。古建筑的开窗,是与建筑本体应运而生,而开窗法在陶瓷上的显现,不知始于何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圈纹饰,即圈纹内的具有意味的早期绘事,能否称为有意义的“开光”,尚且存疑。汉唐应该有这样的创作意识了,只是可以作为参照、应证的陶瓷标本较少,唐越窑的印花,曾看...
古人崇尚自然、文人归隐自然、画家师法自然、陶工模仿自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火与泥炼制成的古陶瓷,得以使古人的智慧充分展示,让自然界的七色在陶瓷的釉色上凝聚永恒。黄之韵:寿州瓷黄陆羽《茶经》中有“寿州瓷黄”的记载。黄釉枕整器无法上手,但我收藏其标本却可随时把玩。唐代寿州窑黄釉枕(图1)为小长方形,胎体厚重,制作规整,色若金锭。那金黄釉色,让人充满遐想,富贵如金锭,自然如金秋。青之韵:龙泉青...
2005年11月14日下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文物出境鉴定组责任鉴定员、85岁的张永昌老先生再次来到嘉兴博物馆,重新考察(张老曾于1983年在嘉兴博物馆老馆库房鉴定过)他在二十多年前鉴定过的一件洪宪瓷盘(见图)。 当他接过这件瓷盘时,就连连说:“对!这只盒子就是我当年特为瓷盘定身制作的。”打开盒盖,张先生神情激动,忙指点给在场的人看“这是真洪宪瓷,制作精细,釉色深沉,这种珊瑚红康熙...
青花釉里红器始见元代,明中早期曾一度出现,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直到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不仅青花色蓝纯正,而且釉里红鲜艳亮丽。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的佳境。 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工艺,是分别利用钴料为着色的青花和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入烘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同,所以将二者装饰在一件器物,实难烧制成功。难怪令人发...
龙泉窑开创于西晋,结束于清代,连续生产时间长达1500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我们从古窑址遗存的早期标本和各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龙泉窑仿越窑、瓯窑风格生产青瓷器,宋朝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制工艺和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带有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是龙泉窑生产期的下限资料,以后所见均系景德镇仿烧品。 元代的龙泉窑完全生产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